断舍离

断舍离,山下英子


断舍离帮助我们放下对幸福的执念:

很多人觉得我们需要不断地“累积”一些东西,等到了一定程度之后,也许就可以从此快乐幸福了。(累积的过程也很重要)

断舍离用于物品整理:

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,而是自己。

加法生活 -> 减法生活。

断舍离是一种动禅:不是心灵指导行动,而是行动影响了心灵。


ch1 断舍离的机制

不收拾的收拾法。

从两个维度思考物品:关系轴和时间轴。

在收拾的过程中了解和发现真实的自己,实现自我肯定感。

断舍离注重“道”,收纳整理技巧注重“术”。

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。 -- 歌德

家不是“仓库”,而是“住所”。

磨砺内在的感应力:doing -> being。

断舍离生活方式的例子,蒙古人,游牧民族,蒙古包。


ch2 无法丢弃的理由

“因为便宜”而购买物品是最不理智的行为之一。

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:

重要的是“我”和“现在”。

减分法 -> 加分法;我没能做到 -> 我做到了

让物品完成自身的使命。

重新思考“住所”的意义。

家应该是放松的地方,打造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。


ch3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

以自我为轴心,把时间放在当下。

思考人与物的关系,不是能不能用,而是要不要用。

明确扫除的目的,扫除的意义。收纳,整理,擦洗,刷等等。

筛选 -> 整理 -> 打扫

不扔东西也会造成损失。

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。关键在于“练习”。

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,培养选择力。


ch4 断舍离的实践方法

集中于一点,尽可能搞完美,以 提高动机 。每次只整理一个小抽屉都是可以的。

收拾房间,大多数人认为应该留出大段时间。断舍离的思想,可以利用一小段时间只整理房间的一小部分,但要注意留出的时间一定要足够完成整理。

找到和陆地相连的地方,不管那里有多小。(启动效应)

一切从扔东西开始。找“怎么看都是垃圾”的东西开始扔。

扔东西不是只直接丢弃,而是要有效地资源回收。(送人,出二手等等)

大中小三分法:大分类,中分类,小分类。

上面的例子,餐具是大分类,盘子、杯子是中分类,下面还有小分类。

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:

替换原则,选择合适的东西来收纳。

“每次主义”,要“知足”。


ch5 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

自动整理:当断舍离形成习惯,人自然而然地不会允许房间中出现乱糟糟的情况。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会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。

所谓断舍离,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,最终彻底脱离“没法收拾的自己”。

无论物品多么贵重、多么稀有,按照“是否需要”的标准来判断。

留存下来的东西是自观的途径。那些没有刻意保存但却留下来了的东西最能反映个人的某种特点。

试着使用高于自身形象的物品。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提升潜意识。潜意识又会反过来提升自我形象。“相由心生”,而“心”也会受到外物的影响。

活在当下,立刻付诸行动。

从“拥有”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。通过对物品的“拷问”,觉察内心真正的想法。保持敬畏,一切都是向大自然借来的。